◎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人人都想要有創意,但是創意從何而來?根據腦科學的研究與歷史上許多著名案例,都顯示創意不會憑空蹦出,而是有它一定的條件!
創造力是每個人都希望有,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有的能力。有人認為它全靠運氣,曾經有一首詩諷刺哥倫布說:「他出發時不知道要去哪裡,到了那裡也不知道究竟是哪裡,卻憑著這些不知道封了爵士。」創造發明固然有一些是運氣,更重要的是勇氣,必須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才會成功。在科學史上留名千古的發明家都是一分天才、九分努力的人,當蘋果掉在牛頓頭上時,他的先備知識使他可以想出萬有引力,在蘋果掉下來之前,牛頓已是很有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了。成功沒有一蹴可及的事情,它一定是血汗累積的成果。過去我們都認為成功的發明家是最聰明、最有天才的人,在這裡,我想從神經機制來探討一下創造發明的本質,解開一些迷思。
用閱讀活化大腦
我們大腦有1012個神經元,每一個神經元又可以有1000個以上的連接,那真是非常錯綜複雜,令人眼花撩亂的通訊系統。我們可以把大腦的神經迴路想像成一個非常綿密的灌溉系統,農夫依需求鑿溝渠,引水來灌溉,耕種越多的地方灌溉系統越密。當上游水壩的水閘開時,蓄水湧出,流向各個溝渠,溝渠越長,分支越多,下游的水量越小,最後自然終止。在水流的過程中,如果別的水閘也正好打開,這個溝渠有別的水來匯合,那麼,下游的水會因為上游有別的水注入而變得豐富,它就可以流到更遠的地方,使得原來無水的荒田獲得灌溉。荒田裡有了水,就會長出作物。我們可以說,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大腦中的灌溉系統很綿密,同樣的水量,會因為溝渠連接得宜,匯集成能夠發揮作用的水量,灌溉到很多別人灌溉不到的田地,因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不停有水流過的水溝不會淤積,但是一條許久不用的水溝卻會長草,當雜草繁茂後,大家就不知道這裡曾經有過一條溝了。大腦也是用進廢退,必須要不停使用,越用越靈光,如果不用,就像水溝長出草來,下次要用也沒得用了。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就是能舉一反三的人,因為他的「田」常能有一些本來不是它自己水閘的水,溝渠越密,水量越多,出來的點子越多。
那麼,怎麼樣才可以使神經網絡很綿密呢?科學家發現最好的方法是閱讀。閱讀是主動的訊息處理歷程,而主動歷程會促使神經連接。我們實驗室用腦電圖儀(electroencephalograph, EEG)測量人在閱讀時大腦的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我們發現受試者閱讀時,在極短的時間內,大腦中所有與這個字有關的訊息都會被激發(活化)。
例如,先給受試者看一個「時」字,然後立刻呈現另一個字「廟」,請受試者判斷「廟」是不是一個中文字,他的反應速度會比看一個跟「寺」不相干的字(如「柚」)來得快。因為「時」的意旁是「日」,聲旁是「寺」,在一剎那間,「日」和「寺」的意義都會被激發,而「寺」又會再激發跟它有關的其他連結,因為「寺廟」是個高聯結詞,所以「廟」的反應速度會較快。我們實驗發現這個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會持續100毫秒。但若是給受試者看「猜」,然後出現「紫」這個字,判斷「紫」的反應速度仍然很快,不過「紫」必須在50毫秒內出現才行,因為這個促發效應50毫秒後就消失了。由於「青紫」是低聯結詞,而且「猜」不唸「青」的音,所以促發效應小,也就是說,如果在50毫秒內出現跟它有關係、但是關係不是那麼密切的「紫」,「紫」的判斷時間還是會快,但是若超過50毫秒才出現「紫」,這個促發就被壓抑下去了。這個實驗證實了在閱讀時,一個字所攜帶的訊息在極短的時間內會全都被激發,然後不正確的訊息會被抑制下去,只剩正確的反應出來。
在大腦中,抑制(inhibition)的功能往往比興奮(excitation)更重要,這也是我們有時會說錯話、寫錯字的原因。當大腦中有一堆可能性冒出來時,要刪除不對的反應可沒有那麼容易,有時一不留神,錯誤的反應就會溜了出來,心理學上叫「說溜了嘴」(slip of the tongue),這個例子可以讓我們了解大腦內在神經的運作。神經迴路的活化其實就是聯想力,這個舉一反三的能力就會增加點子出現的機會,因此,創造力與閱讀可能是同一個神經機制,要提升創造力應該要從閱讀做起。
在美國有一個測量創造力很好的方法叫「遠程聯想測驗」(remote association test, RAT),給受試者看三個不相干的字,如base、snow、 dance,要受試者盡快想出一個與這三個字都有關係的字。這個答案是ball,因為baseball(棒球),snowball(雪球), ballroom dance(交際舞),當受試看到base時,它會激發一連串與base有關的神經迴路,ball會被激發一次;看到snow時,ball又被激發一次。看到dance時,這個ball已被激發了三次,超越了臨界點,它就脫穎而出,受試者就會想到ball了。以前面的比喻來說,ball就是三條水渠的匯合點,水量大了,就能流到更遠的田地。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到創造力與閱讀的關係。
創意科學家的必要條件
大量閱讀增加的當然是背景知識,而有創造力的人通常都有寬廣的背景知識,但是不一定要很聰明。196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梅達華(Peter Medawar)曾經說過,一個人只要有好的普通常識(即背景知識)與一般的想像力,就可以成為一個有創意的科學家,你不一定要很聰明,但是你一定要「對某些東西很聰明」。聰明是天生的,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是智慧是後天經驗累積的,是我們努力可以達成的。智慧使我們看到別人沒看到的東西(對某些東西很聰明)。
現在幾乎所有的父母老師都拚命塞知識給學生,希望孩子因此而能有創造力,但是他們忘了,一個會動的腦筋比一個會背的腦筋更重要,當大腦塞滿死的知識而不會活用時,這些知識完全不能發揮舉一反三的功能,也就不可能有創意了。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是無窮的,有想像力的人隨時可以遨遊世界。想像力、邏輯推理和背景知識都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但還有另一個條件,就是觀察力和正確解釋這個觀察到現象的能力。錯誤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會把科學帶到死胡同,陷入泥淖,它的傷害比其他條件的不正確都來得大,惟有正確解釋現象才會撥雲見日,使科學突飛猛進。
伽俐略從望遠鏡中觀察到月球表面有陰影,但是陰影中有一些亮的光點,這個光點會逐漸擴大,最後跟其他亮的地方結合為一,他就推論月球表面一定是凹凸不平,像地球表面的山一樣,當早晨大陽昇起,照在山頭時,山頭是亮的,山腳下還是陰的,太陽越爬越高時,陰影逐漸退去,最後當太陽到達天頂時,整個山都是亮的。月球並不是像當時人所想像的是個平滑的圓球。現在太空人登上了月球,也讓我們知道,伽俐略的推論是正確的。
【摘自科學人2005年11月號〈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
Orignal From: 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