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本太極開悟書-鍾文淵『縱橫太極』教我的事
在太極拳這一條學習的道路上,真正的對手是自己,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缺點,時時做好反省的功夫,才能有所省思、領悟、不斷地再練習而精進;至於評論他人拳架是否正確,推手時是否使用拙力等等,那是指導老師的責任,你無權置喙。
第三本太極開悟書-鍾文淵『縱橫太極』教我的事(100/05/02~05/08)鄭無極
1太極拳各種勁道其實只是人身這個太極球體伸縮、滾(移)動、旋轉所演化出來的能量釋放。
2真功夫要具備四個要件:(1)要能養生。(2)要能調整體質,改變身體的結構(易筋易骨易髓,進而強健骨骼及內臟)。(3)要能保護身體,當外力衝擊身體,身體要能自我反射而盡力避開,而形成自我保護的功能;倘身體不慎受到傷害,也能較快速修復,使身體盡快復元。(4)要能凝聚身體的能量,瞬間發出強大的爆發力。
3『鬆』是在太極的骨架規格上,把力量放掉,全身不留拙力,而剛與柔則是在「鬆」的前提下,所表現在外的形體,能鬆者一定能柔,能柔者不一定能鬆(外形雖表現柔,力量卻未澈底放掉,而將之隱藏於筋肉內);而『軟』則是把力量放掉,全身不留拙力,但卻不具有太極的骨架規格。切記:太極拳真正的鬆,一定要從拳架中不斷的練習而獲得。
4太極拳功力到達一定的程度,無論在練拳或推手時,自己都會像一個裝滿水的大水球般,圓轉如意,球體大時,舉手投足就會顯露出一種鬆柔,這就是「柔體」;當球體愈練愈小時,轉動的弧度就會愈小,則「剛體」漸顯,最後球體結合成一點時,則「剛體」大成。
5在太極拳這一條學習的道路上,真正的對手是自己,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缺點,時時做好反省的功夫,才能有所省思、領悟、不斷地再練習而精進;至於評論他人拳架是否正確,推手時是否使用拙力等等,那是指導老師的責任,你無權置喙。
6進入太極之門之鎖鑰:(1)重視拳架的修煉,尤其要做到「規格要正確」、「週身要一致」和「動作要到位」。(2)練拳時要盡量要求自己放掉拙力,全身就好像只剩骨架在練拳。(3)練拳時,每一次身體重心移動的鬆沉感和左右旋轉的圓活感,要細心體會與要求,絕不可有半點鬆懈而疏忽。(4)太極功力的進展,每一階段均約需四至六年,期間身體鬆沉的變化與潛在病根的好轉是無時不在,以致常會出現不舒服的感覺,而內在本力真正褪去後,又需經過一段長長的黑暗期,因此,很容易使人灰心喪志;請千萬要堅持下去,不可退縮,只要有『力消則勁長』的正確認知,相信很快就會渡過黑暗期。(5)在黑暗期間(本力漸漸消除,而新力即節節貫穿之內勁未生之際),盡量不要和人推手,尤其不要透過推手去比輸贏,否則只會再生拙力,甚至失去對太極拳的信心;但可以和明師或有共同認知的朋友透過推手來訓練自己身體重心的移動和轉動,進而練習兩手與腰胯和兩腳重心移(轉)動以及『捨己從人』的配合問題。(6)太極拳各種勁道其實只是人身這個太極球體伸縮、滾(移)動、旋轉所演化出來的能量釋放;只要練到能感知『力由地起』,即表示身體已能上下節節貫穿,這時一切的勁法只要稍加指點,即能運用自如,而在這之前,盡量不要把重點放在發勁和推手的練習上,而忽略了拳架,畢竟太極拳真正的功夫,還是要靠拳架的不斷練習而獲得。
7沾黏的功夫,是一種主動出擊的態勢,當和對方「沾」住時,就要「黏」住對方(此時表示二人的太極體要進行融合),即使對方想要脫離也不行,想要攻擊也不行,讓對方既不能丟開我的重量依附,也無法頂住我的重量的貫注(主動的不丟不頂);在融合的過程中,那一方的太極體不完整,在運轉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偏斜以致被彈開或被控制;而在進行融合之時,為了破壞對方的太極體,會將本身的重量如絲般「黏」在對方身上,讓對方的運轉因我外在重量的黏附而滯礙,進而產生偏斜以至敗勢;所以可以說:『所有的運轉完全操之在我才是真正的沾黏』。
『沾』是在「心靜」和「放鬆」的基礎上,乘對方勢盡之時,沾住對方,而且不只手沾,而是全身要有相同連動的感覺,感受的中心主宰點在「丹田」;而『黏』是將自己的重量絲絲的佈在對方身上,讓對方在推手的運動之中不知不覺的漸漸產生偏移,就好像蒼蠅沾上蒼蠅紙上,初黏時尚可奮力掙脫,但愈是用力,則愈黏愈多,終至全身被困住。
8推手時應有的心態:(1)去除勝負的觀念(2)去除恐懼的思慮(3)虛心學習、改正錯誤(4)檢討自己,不要怪罪別人(5)讓身體去體會,不要預設攻守立場。
推手不在求爭勝,而是要找出自身運轉的問題,讓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運轉自如;推手也是自我提昇功力的方式,不必去檢討對手的對與錯,全心用身體去體會,那才是推手真正的目的與樂趣。
9太極拳的剛是以身體的「鬆沉」而形成的,鬆的是隨意肌和筋絡,沉的是身體重心和氣;太極的剛、柔本一體,剛體被破瞬間能化柔,而卸掉大部份的外力,以保本體不受傷害。『剛柔』是太極表現在外的二種形態,而這二種形態非有『鬆』無法竟其功;所以學者應放下執著,去除力量實實在在的去練,千萬不要見到高手使出剛與柔的功夫,就想依其外形去「依樣劃葫蘆」,否則,就算再下三十年功夫苦練,也是落空,豈可不慎哉!
10進入太極之門,也就是太極球體規格的形成,亦即練拳時從頭到尾都能「週身一致」-以腰胯帶動四肢,形成一個以丹田為中心,腰為第一層圓圈,手腳為第二層圓的同心圓球體,而這個同心圓球體的規格不論是在行拳上或在推手運用上,甚至是在散打的運用上都是不能改變的。而太極同心圓球體形成之時,就可利用推手時的外力來訓練自己,使自己即使在外在的壓力下,本身的太極同心圓球體也能不散亂,不管對方力大、速度快或出其不意的攻擊,都能不被摧毀而散亂;可說這時候沾、黏、聽勁也有一定的水準了,轉腰走化、流動若水是這個層次的特點。
11進入第二階段是神、意、氣、勁能配合一致,稱為「內三合」,到達這個層次,太極球體規格可說是完整了,這時的太極球體是一個會呼吸伸縮的球體,伸縮自如、全身內外配合一致,拳經有云:「能呼吸然後能靈活」就是指這個境界,而這時太極勁的收發就能如意,外力的攻擊也很難攻破太極球體的自我防護體了,前人所謂的「哼哈內功」應就是這個層次的一種表現。
12進入第三個階段應是「覺自在」的神明層次,此時的太極已歸趨於無形,太極球體的規格內縮到最後就祇剩丹田一個點,而後這個點也消失了,就進入這個太極的心靜神明境界,這是一個「心」的自我修煉階段,無師無法了,能達這個階段,就能自自在在地生活而心無罣礙,更進一步則能了脫生死之門。
13隨風擺柳:將自己的身體完全鬆淨,處於一種充滿水的球體狀態之中,當對方的力量來時,我們就隨著對方的力量伸縮舒張,猶如柳樹,不管風的力量及速度有多快,它只要隨風擺一下,就卸掉了風的所有力量般;對方想要縮手也不行,我們要一步一步地將對方綿密的包含在我們球體的流動範圍內,使對方進退兩難,達到雙方融合一體,而主控權操之在我的狀態。而其練出「隨風擺柳」之要件是:(1)透過拳架長期修煉出「週身一致」,即不只接觸點動,而是要能全身連動。(2)要能練出我順人背-「沾黏」的功夫。(3)身體與手的聽勁要能配合一致,即確實明瞭自己內在的變化後才能「聽他人的勁」,如此才能將手與身體的重量黏付在對方身上。(4)要能去除「恐懼」的心理,關鍵在觀念要正確,即推手是一種訓練,也是驗證本身的程度與所學是否正確的一種途徑,無所謂勝負之分。
14纏絲勁:又名纏絲捲,是以螺旋運動的方式來導引對方的力量,使其產生偏斜,進而自缚無法動彈;在推手的使用上,纏絲勁是將本身的重量纏到對方的重心之上,使其運動產生偏斜,進一步吃掉其轉圜的空間,最後令其自缚而被捲住,如果對方進一步侵入本體之中,則其侵入的同時應用身體的纏絲,瞬間就可以將對方制住了,所以可以說,纏絲勁並非只有手才有,而是全身一致的纏絲勁;亦即纏絲勁是透過沾黏使全身的重量加附到對方的拳頭或身上,使其攻擊產生偏離,不是用手或用力去格開;而最好的用法是讓對方的拳直接攻擊到本體,再利用身體的纏絲勁瞬間捲斷對方的來勢。(到了纏絲勁的境界,那此人的太極剛體已經隱然成形。)
15太極內功是強化人體「內在功能」的功夫,也就是一種骨骼鍛鍊、內臟強化的'功夫;練太極的所有動作都不能用力,是要使全身各骨節、肌筋和內臟都能鬆開,以人身這個太極球體的離心力和向心力來帶動整個動作,期使氣血循環順暢、新陳代謝良好、肌筋骨骼強化,進而改善內臟功能、調整體質,使身體恢復健康。
16「掤勁」是萬勁之母,也是一種保護勁(保護本體的勁道);我們本身就好像是一個球體,充氣向外撐開,球的中心就是我們的丹田,往外充氣撐開的勁就是「掤勁」,當對方施力來時,碰到球體的外層,自然就會被旋轉帶開,無法真正的攻進本體之中;通常太極高手會架出雙手當球體的外緣,當對方施力前來時,碰到掤勁的雙手,會覺得好像推到了一顆有彈力且會轉動的球,瞬間就被帶開了;當然架出雙手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不過掤勁所撐開的太極球體外緣並不限於手,而是佈於全身。「掤勁」是萬勁之母,如果掤勁練不出來,也代表本身的太極球體初步結構尚未完成,這時如果要發出其他的勁道,那是不可能的;亦即初學太極者,在還沒練出「掤勁」之前,切記不要只想著要「發勁」。
17「捛勁」是讓對方的施力順著球體的外緣滑過而自然跌出;即當兩人交手時,以掤勁保護球體,對方的力量施來之時,以後腳「湧泉」連「脊椎」至「百會」形成球的中心軸,軸心為丹田,對方或左或右的轉動我們的中心軸,他的力量自然被帶開;雙手的作用並不在拉開對方,而是架住對方,使其能順著本體的軌道滑開,滑開的過程中不能和對方脫離。
18「擠勁」最重要的是前面的手,「擠」本身有壓迫的意思,把對方逼到無可轉圜的地步;當兩人交手時,雙手掤開為球體,順勢侵入對方的格體之中而破壞之,使對方的體勢被我方的球體張開成無可轉圜的地步,有時是我方球體下壓滾動而破對方之體,又或我方球體上提滾動而破對方之體,或正面破體,或偏斜破體均可,要達到這樣的效果,端賴前方之手,所以前方之手並非用來保護對方,也非無用好看,更不是為了合手更好施力之故,前方的手肩負了破對方格體,把對方逼到無可轉圜餘地之責;倘前方的手未完成其破壞格體的任務,則後手之箭不可射出,後方的手發出要如箭一般,這支箭是從丹田射出,出手要穩、速度要快、形態尖銳的刺入對方的重心之中,因為對方格體已破又無可轉圜,所以這支箭就可形成極大的破壞力,如果前方的手未破對方格體就冒然的射出後手之箭,不但使用的效果很差,也可能反而被對方四兩撥千斤,造成我方的敗勢產生。
19「按勁」是前滾下壓的球體運作,依使用時發出的速度可分為「重量下壓破體而發出」、「重量拍落破體而發出」兩種,「重量下壓破體而發出」的按勁速度較慢,這是為了保護對方避免產生傷害而使用的方式,使用方式是推手時,先以十指尖接觸對方而灌入重量來破對方格體,待對方格體破壞時再以雙掌往下灌入全身重量,此時會產生摺疊點在對方腰椎處,因速度較慢,對方腰椎受力後會產生往後的彈力而往後自然彈出;「重量拍落破體而發出」的使用方式是推手時,直接將全身的重量加上重心前移的加速度,從指尖至掌一氣呵成快速的灌入對方的重心之處,這是一個剛體的共震,有極大的破壞力,除了接觸點的震傷外,摺疊點的腰椎也可能因反應不及而有斷裂的危險,受此震盪的對方並不會彈出,而是直接倒地,因為這種按勁破壞力太強,所以甚少使用。
20「採勁」是後滾牽引的球體運作,使用時的動力來自對方,對方來推動我的太極球體而產生向下滾動的狀況,牽引對方的運動方向,使其往下墜落海底之中,我的本體絕不可有想要用力或抓拉的動作,不過我方可加速球體的轉動速度讓對方的墜落加速。
21「捩勁」是斜轉太極球體的運動模式,在快速的斜轉過程中,產生如刀裂的破壞力,亦即是一種將對方的格體撕裂的勁道;如使用時沒有拿捏好速度,則對方輕則內傷,重則斷筋裂骨,實不可輕忽啊!
22「肘勁」一般常見的是「橫肘」和「豎肘」,「橫肘」的使用要在鬆的狀態下,如同「撞鐘」般,前手臂要橫直不握拳或虛握拳,當成撞鐘的橫木,上臂要放鬆做為懸橫木的大繩,腰是擺動的動力來源,撞出時本體要形成如旋轉的圓錐體刺出,錐尖就是肘尖處;使用「肘勁」有幾個要點必須要注意:(1)腰要平穩,不可晃動。(2)前手臂要伸直,腕部不可彎曲用力。(3)上臂要完全放鬆,不可用力。(4)不可有用肘撞的意念,動態由丹田為中心,腰轉為動能。(5)要先侵入對方的格體再施展「肘勁」,施展時「肘」不可伸出太過。
23「靠勁」是一種內在能量的爆發,侵入對方格體藉由肩胸、肩背或腰胯傳給對方,重點是用靠的,不是用撞的;另傳給對方的速度也有很大的關係,傳遞慢些,對方會形成共震而彈開,傳遞速度太快,則對方會直接破體而震傷。
24太極勁是太極剛體的一種表現方式,依照其表現的方式、球體旋轉路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學者千萬不可急於要去學會使用太極勁,因為這種勁道是要水到渠成的,不可強求;亦即透過拳架的長期習練,先要使手、腳、腰能夠配合一致的太極柔體完成時,才算完成第一層的太極同心圓規格,然後「至柔後才能入剛」,當進入第二層的剛體規格時,太極勁只要稍加指點也就自然就會了,如果跳出這個進階模式而只想學太極勁的使用方式,必定會事半功倍,而且容易變成力量刻意去做出的假太極勁,這種假太極勁不但效果很差,也讓本身的太極體自我破散,以致要練出真太極勁的機會就更渺茫了。
25「截勁」是一種截斷對方勁道的手法,就好像是網球的「截擊」一樣(截擊者不動,對方擊球的力道決定了反彈的速度),是以一種剛體去截斷對方勁道的方式,這會造成對方的一種自我反彈力,使對方因而自彈出去,就好像彎曲手臂按著牆壁,此時如果再用力推牆壁,本身一定會自己彈出去,這就是牆壁的「截勁」。
26「借勁」就是借對方的勁道來還給對方,亦即當對方施力前來時,我將其力量在我體內轉個圈後還給對方;就如推手時,我本體先開一個勢,以這個勢將重量灌入對方體內,對方受了壓迫就用力反抗,以力量來擠壓我本體球體,而此時我再將對方的力量在體內轉化後再還給他,而形成更強大的破壞力。
27「鑽勁」是讓身體利用螺旋原理來強化攻擊效果的一種勁道;當使用鑽勁時,丹田是中心點,利用身體的轉圈開始產生動能,接著將動能一圈一圈的傳遞出去,每一圈都能強化這個能量,最後手臂也旋轉擊出; 想像一下,全身像一個橫置的圓錐體,身體是圓錐的大圈,手的末端是錐尖,鑽勁的使用就像從大圈開始轉動,而將能量從錐尖射出一般。太極拳的鑽勁是要全身一致發出,手只是將身體的能量傳遞出去,也就是說能量來自於身體,而非手臂。
28「震勁」又稱抖擻勁,是萬勁之父,可單獨使用,亦可配合其他勁道一起使用;這是從丹田發出的一種能量,當丹田開始旋轉時,會有一股能量從丹田開始產生,透過旋轉擴散,傳遞到本體球體的外緣,形成能量很大的震盪,這就是「震勁」;當別人從後面、前面、側面抱住你時,利用震勁就可以將對方震彈出去;如配合「按勁」,就可以在重量拍落時,把重量再旋轉加壓後發出,能得到更強大的效果;如配合「採勁」時,可以形成小球體的向下快速滾動,瞬間採斷對方的格體,造成更大的破壞力;配合「靠勁」時,可以加速全身動能的傳遞,瞬間將對方靠發出去且形成強大的破壞力。(震勁是剛體能量傳遞的一種表現,當只有練出柔體時,內部的能量震盪很容易就被自己的本體吸收了,震盪不到外層來,也無法體會震盪的感覺;而當剛體形成後,能量的傳遞就能直接而強大了,初在體會震勁之時,可以試著轉動丹田,體會其震盪是否能同步傳遞到身體外緣,也同步傳遞到指尖,慢慢地去感覺,就能慢慢地掌握其要義了。)
29「提勁」可以說是一種格體對抗的結果,不用刻意地去做;當兩人交手時,格體不完整的一方自然會被提起而斷根,就好像用力去壓桌子,我們本體會有浮起而斷根的情形,這就是桌子的提勁,桌子並不會用力去提我們,而提起我們的是自己的力量傳入桌子腳根而還回的重量將自己的根拔起的;提勁也是剛體的一種自然表現,可以說是所有勁道的「前奏曲」,當兩人交手之時,「提勁」就先拔其根,接著所有勁道就能完整而發揮其強大的效力了。
30「特殊沾黏勁」:一般來說,「沾黏」是輕輕的沾黏住對方,但特殊沾黏勁則是要「將重量重重的沾黏在對方身上」,就好像一個很黏的膠一樣,對方沾到我們的本體,我們就把全身的重量順勢黏到對方身上,這是一種完全的依附,對方怎麼揮手、怎麼打均無著力點,此時對方就好像舉一個幾十公斤的重物在運動,不一會兒就會脫力了;「特殊沾黏勁」算是柔體的一種極致表現,此時本體的球體就好像一個有攀附性的黏膠球體,對方一旦接觸到這個球體,本體的黏膠就會隨附其力量而上,將對方包在我本體黏膠球體之中掙脫不出,時間一久就會因力盡而竭。
31練拳各階段的用『意』問題探討:
第一階段:練體、外三合、柔體層次上-要專心練拳
(1)練拳初期專心把動作招式練熟,反覆不斷地練習,一方面可使肌筋和骨節鬆開,另方面精神和思想層次上也比較能夠放鬆。
(2)當一套拳練得純熟了,就要注意全身的整體性,亦即身手腰要動作配合一致,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建立正確的動作規格,進而找到動作隨遇平衡的沉穩度、掌握住筋肉舒放的變化及拳架快慢的節奏。在這個層次是要完成柔體的規格,屆時在練拳和推手上就會有一種鬆柔態,走化的功夫也會比較純熟。
第二階段:練氣、內三合、剛體層次上-要觀照練拳
這個層次的「意」是一種無思無慮的狀態,此時的拳架打得已是非常純熟,週身動作的完整性也應該沒問題了,因此,此時的「用意」就不是在控制動作了,而是要讓身體自己去體會拳架的流動感,讓身體的骨骼重量自由地去流動,沒有「意」的牽絆,這時氣也自然進出,而進入一種忘我修煉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身體的太極球體結構將趨於緊密而完整,各種勁道隨之而生,應用自如,全身的身體結構也會在進入這個階段時有個重大調整,這時候的拳架看起來含蓄而內斂,但又透露出無限的潛在能量,既輕靈又渾厚沉著;至此,太極功夫已臻大成。
第三階段:練神的覺自在層次上-要「意」求「神明」
太極拳進入這個層次已是「心靈修練」的層次了,這時已無所謂太極規格了,舉手投足都充滿太極的意境,這個層次就無止境了,隨個人因緣而修練,和道家、禪宗修練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時的太極功夫也已達出神入化的地步,根本無體,何來推手,根本無意,氣勁自生。
32「偏心軸能量」:拳架從起勢一開始,就在身體不斷的虛實變換中產生「偏心軸的能量轉動」,以致整個拳架練完,完全不需要用上任何力,只要順此能量的運作即可,這就如同自動手錶內的機芯,其軸心也採偏心軸理論一樣,故其能量可以源源不絕,而此時的身體在如此鬆柔的按摩中,可以得到最大的休息和能量補充,這個能量就是『偏心軸能量』;在實際的推手上,我們會藉由對方的力量,來讓我們的太極球體產生偏心軸的能量,當我們的中心軸被對方壓迫而形成偏心軸時,能量就自蘊而生,而產生一個球體旋轉的「偏心軸能量」,這個能量因是對方的壓迫而形成,故依對方力量的大小來決定偏心軸能量的大小,此時對方就會順著這個被他轉動的太極球體外緣做沿切面的飛出,而纏絲勁也有一部份是藉由這種能量來運作的。
33為何學習太極拳這麼久,仍用不出太極的功夫呢?主要是被我們的力量和執著所蒙蔽了。因為我們太習慣用力了,練拳時,身體的緊張就成了太極能量釋放的最大障礙者,所以前人一直強調要放鬆要空,並不是要我們去學空和鬆這種功夫,而是要我們真正的放開肌肉及筋的緊張,不要再去束縛我們的身體,這時我們身體的太極能量自然就能顯露出來了。
34太極拳的套路最重要的目的,並不是要我們從招式中去學得攻防的技巧,而是藉由這一套拳法將我們的肌肉放鬆,再來端正我們的骨骼,涵養我們本身的能量;所以倘練拳時還想著這一招是對手怎麼來,我要怎麼用的問題,那就違反太極鬆柔自然的原理,反而會使全身僵硬,達不到太極「鬆沉」的目的,最後終究只能練出像太極的外家拳,是練不出純正的太極拳的。那麼要怎樣才能鬆呢?就是真的肌筋都不用力,完完全全掛在骨架上,透過重心的移動和腰胯的旋轉所產生的「偏心軸能量」,來帶動全身的骨架去運作,以這個方式來練,如果沒有偏差,則三年左右你就可以真正體會鬆的真義,而太極內功心法的「骨肉分離」此時就可完成了。(刻意的把拳架打得很柔,以此宣稱自己很鬆,其實只是筋在做拉扯的動力,力量還是隱藏在肌筋內,並沒有真正的放鬆,放掉拙力;真鬆者,不論在練拳或推手都能隨時保持鬆的狀態。)
35其實太極並不只是要做到「輕」而已,更進一步是要做到「空」,而且是一種主動的「全身虛空」;亦即當我們和對手接手之時,就要將我們的重量附在對方力量之上,我們就要好像跟對方結成一體般,不論對方的速度如何快,接觸點的重量完全不能改變,這時對方不論如何施力,均無法作用在我們身上,對方就會覺得我們好像空了、消失了;而在此時,我們沾粘的地方就是對方的「力突點」,也是其敗勢之處,我們只要制住這個點,對方的力量就會被控制而無法施展,即使對方要用暗勁也不行;亦即完全的沾粘不但要和對方同體,還要控制對方,就算對方想抽手用拳打也不行,因被黏住了,沒機會讓他抽手,如果對方硬是抽手,則「逢丟必打」,打那裡?打對方重心之處,這並不須要去思考,只要沾粘好,而對方應抽手,則自然會引我們的重量去擊其重心之處,這就是「逢丟必打」的主要意思,並不是對方抽手了,我們才想要去打對方,那就來不及了。
36所謂「力突點」就是本身充滿拙力之點,是對方可施力不致落空之處,也是破敗之點;初學者身形散亂,所以「力突點」佈滿全身,隨時一搭就可察覺,但隨著功力的進步,這些點就會愈來愈少,也就是缺點愈來愈少,當全身的「力突點」消失時,此人的功力就已大成,你和他推手會不知在推什麼,手不知該擺那裡比較好,怎麼擺都不對,因為對方完全沒有漏洞;能達到毫無力突點者,就能完全做到「空」的境界,只要你還有用力,就算僅僅一分力,那也還有力突點,只要是高手,接手就可察覺你的缺點所在,輕觸此點,你就被制了,所以找一個能指正你缺點的明師是非常重要的。
37練太極拳最重要的是要練出太極球體的規格,當我們的太極球體規格初成時,是一個很大的球體,這時的動作會處處顯露出一種柔態,不論是練拳或推手時都是如此,這時就是柔體的規格;當我們繼續加以勤練,此時柔體的運轉就會愈來愈小,這時太極的剛體就會慢慢形成,所以太極是剛柔同體的拳術,也就是完全的柔才能有完全的剛;當我們的太極球體愈練愈小時,轉動就愈不明顯,反應的速度也愈快,此時從外在看起來就是剛的表現,其實這只是太極球體轉動變快而已,全身還是要通透的柔,唯有極柔才能有極剛的威力產生;當太極球體的運轉愈小,這時的太極球體就會是一個伸縮自如的球體,就好像是一個會呼吸的太極球體般,不論行立坐臥或練拳或推手都能靈活自如,所以拳經所說:「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指的就是這種境界。
詳全文 第三本太極開悟書-鍾文淵『縱橫太極』教我的事-『無極門太極拳』網站的Blog-新浪部落 http://blog.sina.com.tw/jttaigi/article.php?entryid=597367
Orignal From: 《轉貼》第三本太極開悟書-鍾文淵『縱橫太極』教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