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本太極開悟書-解守義「太極內功心法」教我的事
第四本太極開悟書-解守義「太極內功心法」教我的事(100/05/09~05/15)鄭無極
1鬆柔的不同層次:鬆開、鬆散、鬆沉、鬆靜、鬆化;大而化之,神而明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是一悟即得,而是一層功夫一層體會的事,要慢慢來。
2所謂「節節貫穿」,是要使內勁能夠在全身上下所有的關節處都能運行無礙,沒有節節鬆開,哪能有節節貫穿呢?鬆開,關鍵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上面提頂的問題,一個是下面尾閭的下垂、鬆到腳底湧泉的問題。
3「提肛」主要是會陰部位有些微上提之意,這要待整個身體的鬆柔有了一定的基礎後才能練,不然很容易造成胯、襠部的緊張,從而引起全身緊張。
4太極拳講全身放鬆,但要鬆而不懈,關鍵是『凡此皆是意』,即以神氣率領,任何外形的姿勢都同樣要注意「無過不及」,毫無拘滯之力;實際上任何關節都有一個對拉拔長的問題。
5肩關節鬆不開,其他地方就很難鬆開,所以有「肩寒全身僵,肩緊全身滯」的說法;「肘不離肋」是指練拳時兩肘有護肋之意,切忌飛肘;「肘不貼肋」是指兩肘要保持鬆活圓融之意,兩腋下猶如各含一個雞蛋,也有兩腋下好像各夾著一個熱饅頭的說法。
6「含胸拔背」是相輔相成的一體兩面,含胸動作做得不好,就會影響背部的放鬆,而脊背部為重要的內勁轉換之所在,胸背部不能鬆開,自然會影響「力由脊發」;無論是含胸,還是空胸,關鍵都是一個「意」字,而不是肌肉的動作。
7縱向的鬆開與橫向的鬆散做到了(主在講關節和形體的部分),內氣自然就能下沉,所以說「鬆沉」實際上就進入了練內氣的階段,而鬆沉的感覺就好像你從高樓坐電梯,一下子落下去的感覺;鄭曼青曾說:「能鬆透,即是沉」,「鬆與沉原是一事」,其體會可謂道盡鬆沉二字的真諦。
8「鬆靜」:肉體上的鬆與精神上的靜,二者相輔相成;亦即肢體上的放鬆可以促進心理上的平靜,而精神上的放鬆則可以促進肢體上的放鬆,也就是說心理靜不下來,肢體就很難鬆開,反過來說,身體再鬆得開一點,心理上更容易得到平衡;就如同練拳時的預備式,先行立正站好,兩手自然下垂,兩目平視,提頂吊襠,一切寂靜虛空,此時,就已經在體會『神舒體靜』的意境了。練太極拳求靜,是要找到心靈上那種真正寧靜的境界,亦即,雖然睿智足以洞察一切,卻仍然能保持沉默和冷靜,這就是太極靜功的體現;所謂「不靜不見道之奇,心靜可以通神明。」人要真正靜了,才能見到真正的動,到那時,你無心去觀察什麼東西,但你又什麼都觀察到了,這時候的體會就如「水靜則清」、「無波則平」,水面平靜則可以察見水底的事物,心亦如此,心靜則氣和,氣和就能正確體察事理,事理察則心體澄明不動,心明便是良知的主宰。
9「鬆化」:孟子<盡心章>:「大而化之謂之聖,聖而不可知之謂之神。」體現在太極拳中是既虛又靈,用的時候隨時可以產生,但又不需要動腦子、費心機,不用時就是空空蕩蕩,乾乾淨淨,朱熹說的「虛靈不昧」就是這個境界,到了這個階段就是「道法自然」的階段,應物自然就是法,這些法的出現,都是在你一接觸的瞬間產生、瞬間消失,所謂「一絲不掛」,就是「一塵不染」,不光是身體的輕靈,而是腦子中一點兒念頭也沒有。<道樞>中所說:「制而勿著,放而不動,是為真定者也。」其意就是能夠使心靈有所控制而又不執著,放開心靈卻又不使它妄動,這就是真正的入定。
10太極拳的靜在一定意義上,它是指「神、意、氣的中和運動」;「入靜」是道家內觀之道的基礎,所謂:「神道深微,外觀萬境,內察一心,了然明靜。」大道以虛靜為本,只有了然明靜,才能外觀萬象,內察一心。太極拳真正的靜,是「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是心安則虛則道自來,是體靜心閒,方能觀見真理。
11太極拳的靜有如下形式:安靜、平靜、寧靜、虛靜、定靜、真靜、靈靜(靈乃靈活、靈動、靈性之靈,是靜中有動,而且是大動。)最後是清靜。
安靜:心先要安靜下來,亦即先排除外界的干擾,這時腦子裡還有很多外界事物的沉澱,但我們的心要慢慢靜下來,逐步排除這些沉澱,這時還會感覺到意集中不了,心較散逸,這是安靜階段的體會。
平靜:意漸漸能集中,心理慢慢平靜了,心平氣和的狀態就產生了,這時心理開始平靜,內氣開始和暢和順,有一種好像冬天曬太陽懶洋洋和煦之感,這時腦子裡也開始放鬆,什麼也不想了,感覺也很舒服。張三丰強調:「凝神調息,只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他的告誡是:心不起波謂之平,心執其中謂之平;而這個「中」就是喜怒哀樂未發之際謂之中的那個「中」。
寧靜:因為心平氣和了,腦子開始靜下來了,很多雜念的沉澱排除了,人對周圍事物的感應範圍反而就隨之擴大,這時候要做到腦子並不跟著這些外在的事物去走,這時方能體會「一志凝神,洗心滌慮」的境界。
虛靜:這個階段你有點感覺不到自己部分肢體的存在,開始恍兮惚兮、似有似無的一種狀態,但這種狀態還不是真實的,因為念頭一轉,這些感覺馬上就不見了,這個階段有點像平時恍神的狀態,但這時還不能見到東西,什麼都不想,好像站在那裡發呆,這是虛靜的狀態,不過,此時這種寂寂空空的感覺已能體會真氣的出入消息。
定靜:腦子不清醒的靜不是真靜,所謂「定靜」是腦子裡有很多圖像的產生,我們都清清楚楚,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裡不動,你的意不轉移,也不走,那時就是定靜的狀態,這教前念已去,後念未生,中間的這個現在念要做到空空蕩蕩,清清淨淨,中間這一段空,就是三際托空。
真靜:雖然不動也不想,定在那裡,但是腦子很清楚,覺得裡面有東西動了,這時候還要體會身上是不是鬆開了,只有身上鬆開了,才能體會這種真靜的狀態,身體內部的氣血流動,內勁的運行,很多現象就產生了,此時你鬆的條件越好,身體裡面的動就越來越明顯,內勁因靜而得以和順產生,開始生氣勃勃,健身養氣的狀態就開始起作用了,這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講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靈靜:這時我們的身體處於健康狀態,我們的情緒得到調整,精神得到安寧,身心都得到鍛煉,由此接著往下,到了靈靜的狀態,則是「道居而慧生」,由虛靜引發出的內氣,充盈圓融,反而讓你心氣合一,湛然寂靜,也才能體會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的道理。美國NBA運動員談到打球的經驗時曾有這樣的體會:當他們進入特別投入的高潮狀態時,會感覺到整個球場都非常靜,別的球員的動作都非常緩慢,有時甚至感覺到整個球場都不再存在,周圍的觀眾都不再存在,只有那個籃球存在,而且自己可以非常輕鬆地將那個籃球放進籃筐,這種狀態實際上就是一種靈靜的狀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氣機的啟動,內勁的轉換,神、意、氣的開合鼓盪------到這時你才知道,我們講的這麼多東西,實際上是一個東西。
清靜: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清靜,為天下正。」到這個階段,是要動靜二相皆不著,渾渾穆穆,連靜的境界也完全不去求,這時候就是真正見到「自性」了,這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說:『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12『站樁』它是靜中求動,也是內練精氣神的一種途徑,要逐一從頭到腳想鬆沉下來,又要有腳底板把地板吸起來之意,亦即如同站在一塊飄浮在水面的木板上,多用點力它就會掉下去,不用意提起它又會沉下去,站在地上慢慢找,找到這種感覺,這個位置是你最舒服的姿勢;站樁時要注意提頂,把精神提起來,要做到內勁連綿不斷,身體上感覺又很舒服,其主要有三句口訣:「心貴靜、意貴專、身貴柔」;所以通常要經過一段「摧僵化柔」的練拳時間再來站樁,亦即當身體鬆淨了,內氣也較暢通了,心平氣和了,這樣站下來效果會比較好,否則不是身體越站越硬,就是精神方面易攀緣散亂或昏沈,這是要注意避免的。而站樁要達到外無相、內不亂,其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次拉肚子的現象,又會感覺到沒有身體,沒有手了,這裡要注意,身體上的反應是真實的,心理上的反應是錯的,以後要達到所有的反應既不是生理的,也不是心理的。應當說,站樁時,對自己身體的感覺愈小,站樁的效果就愈好,內勁的培養就愈快。(心貴靜的標準-天上打雷也震不醒你,但地上掉一根針你又要聽得清清楚楚。)
13真的虛,是要藏勁於內,要虛而能受,亦即要做到「真虛不受力」,要在運用中讓人抓住時,說沒有手馬上就沒有了;樁功就是靜中求動、以靜制動(讓氣機調動起來),是在制住自己心的知己基礎上才能夠制人。不動的無極樁(起預備勢和收勢)是最難練的,站樁是要加強內在氣勢,增強內練效果的。所謂:「渾元深藏,靜噓動吸,雲臥天行,其妙無窮。」又說:「足履平川勢如山,平踏振動自悠然,心曠神怡似飄仙,擎氣丹田貫足尖。」神意氣的中和之勢加強了,才能真正體會和天地相合的感受。
14敷蓋對吞:與對方一接手就要空掉,要將對方吞掉拿住,你自己卻感覺一點東西都沒有,但要打對方時,對方又沒法跑,到那時與人揉手,對方根本摸不到東西,所以真正的太極拳高手經過「靜」的訓練,決不輕露於人,內功有修為者,絕不暴動其氣,無不內固精神,外示安逸,舉止從容,臨危不亂。
15太極拳是內功,人的性靈才是內,人穩靜著練拳,就是為了培養這個性能,人的性靈培養好了,就一切修身致用皆有之,亦即內勁完全不關筋骨肌肉,必須向人的性靈方面去求,也就是向神意氣方面去求,在發勁時有鬆沉、有軟彈,又有神意氣的配合,通過太極拳的內功修煉而使神意氣達致中和,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沖者中也,中者,虛空之性體也;太極拳的修煉之所以能夠改變人的情緒、秉性、氣質,舉手投足、一言一行皆讓人感覺如沐春風,不怒而威,就是因為這個<中>字。
16太極拳是一個由心理的活動逐漸改變生理狀態的過程,亦即通過心(意識)的訓練,使你身體的內氣能夠固本培元,然後讓內氣逐漸增強,提高身體健康的程度,進而改變我們的性情氣質。因為很多疾病的產生,都跟我們的思想壓力、情緒的變化、心理狀態有關,所以控制情緒的問題本身就是太極拳練功的重要內容。
17太極內勁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就是要建立一個新的條件反射系統,遇到人家給你力量時,你不能去頂抗,反而要鬆下來,將外來的勁化進來,反過來再用意去走,用內勁去發人。
18陰陽轉換的零界點:對方給我一公斤的力量,我把對方一公斤的力量化掉而等於零的時候,這個零界點就是我們身體最舒服的狀態,這時既感覺不到對方的力量,也感覺不到自己的用力,這個狀態就是陰陽轉換的時機,也就是所謂:「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19太極拳的各種形體姿勢都是在神意氣的催動和影響下運行的,所謂「以意領氣,以氣催形」,形體動作服從神意氣的支配與調遣,所以說太極拳的練習是以鍛煉內在的神意氣走向為主。(練習時眼睛不要看手,而是要體會神意氣的變化)
學習太極八法的時候,我們是學習身體肌肉的力如何一節一節地帶動,一節一節地貫穿,好像一條鞭子一樣達到手上;現在練八勁,而是要將八法甩開,這個階段要注意的是如何控制身體內的內氣通過身形向外散發,體會內勁的運行,也就是意氣如何合一,意一到,氣就要到,也就是身心合一。
20陰陽互變、虛實轉換:太極拳所有外面的動作,稱之為「招或著法」,要理解和體會太極拳內勁的不同走向,就是要明白內勁稱之為「術」,靠的就是太極內勁的蓄與發,完全是「以意領氣,以氣催形」,內勁的變化透過各種招式發揮出來,「太極無手處處手」,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別人以為招法就是真的,實際上招法可以是假的,但你說招法是假的時候,它又可以隨時變成真的。
21練拳時鬆空的感覺和虛空的感覺是有極大區別的;鬆空時會感覺到身體舒適,而虛空時,身上同樣是舒適的,但會清晰感覺到有一種看不見的靈動內勁存在,比如說,我們練手上的虛空,有時會非常明顯地看到手上有一層似霧似雲的東西存在,而且這個東西非常實在,能隨時為我所用,如果單講鬆柔是沒有這種體會的。
22餵勁時我們總是強調:既感覺不到自己任何力,又感覺不到別人任何力的時候,就是最佳的發勁時機,這就是「遇實化虛,以虛擊虛,以虛擊實」。亦即,身體什麼地方打人,那個部位就必須虛掉。
23盤拳走架時,不僅要注意身體部位不可雙重,同樣要注意內勁不可雙重,神意氣的走勢不可雙重;而在對峙時,要避免敵我之間的雙重,需要培養靈敏的聽勁、沾黏功夫,然後才能做到不丟不頂,不匾不抗,連隨由人亦由己,這就是我們練習時不斷強調的,要培養別人抓到我什麼地方,就要將那個部位鬆開,大膽捨給別人的意思。
24<虛實行功法>:虛虛實實神會中,虛實實虛手行功。練拳不諳虛實理,枉費功夫終無成。虛守實發術中竅,中實不發藝難精。虛實自有虛實在,虛虛實實攻不空。
25真虛不受力:我們的身體真能虛鬆柔化了,別人的力或內勁一過來,我皆能聽得明明白白,即使是別人剛產生要攻擊我的意,我也能聽得明明白白,而別人與己接觸時,只是感覺一片虛空,一個黑洞,什麼都沒有,他自然重心全失,不知所措;這樣自然只要自己想借別人的力或別人的意,自然就可以輕鬆做到,所謂:「彼不動,己不動,彼欲動,己先動」是也。而且發人時,是將別人的意、別人的內勁、別人的力還給對方,在對手的體會中那是實發,但在自己而言,還是走的虛無之意。沒有內勁的招式就是所謂的空架子,只有走內勁的術,才能做到在真虛的情況下聽清對方來力、來勁、來意的虛實,同時又不將自己的內勁虛實暴露於人;所以發勁的最佳時機,就是既感覺不到自己的任何力量,也感覺不到對方的任何力量,這就是所謂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也就是你要能空掉自己的任何拙力,同時也要化解對方的任何來力或來勁;到了煉神還虛的化勁階段,就是真正以武入道的階段,此時周身空靈,中樞神經的反應可以達到讓人難以置信的程度,這也就是前輩們所說的「豈知吾得嬰兒真,打法天下是真形」。
26太極拳論中說:「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其中隱含一個重要秘訣就是『相』字訣,也就是柔與剛、小與大、慢與快、內與外等一對對矛盾的、既對立又統一又互相轉化的相互關係的反映,太極拳講以柔克剛,同時要明白剛柔相濟,講以小制大,同時還要明白大小相含,講以慢打快,同時不可忘記快慢相間------,只有這樣去理解太極拳,練習太極拳,才能比較全面地掌握太極拳的真諦。
27太極拳的開與合,絕不是外形上的開與合,而是內勁方面的開與合,是神意氣方面的開與合;否則就無法體會太極拳的奧妙;太極拳講「勁由內換」、「裡面不動,外面不發」,注重的是內外開合的統一,「始而意動,進而內動,然後外動」,講的就是意開意合、勁開勁合的問題。太極拳論上說的「總須完整一氣」,是講內勁方面的整,而不是外形拙力方面的整。如飛機螺旋槳的旋轉造成了氣流的往回走,卻同時催動了飛機的向前飛,這個比喻想一想,可以幫助大家去體會開與合的關係。當我們將身體的內勁練得如同一個渾圓的氣球時,我們的身體就如同一個旋轉門,別人攻擊我的左邊,我的右邊就自動轉上去了,只有這樣的開合,才是所謂的「開合原無定,屈伸勢相連」。
28內勁散聚即開合:我們練胸背部的前後開合,實際上前面練的是膻中穴的位置,後面練的是夾脊點的位置,前後合起來就形成一個中間的位置,也就是中丹田的位置,所以說內勁的開合虛實都是在丹田轉換,也就是實際上都是中丹田同時在進行開合散聚,然後由中丹田往身體周圍四面八方散聚,通過這樣的開合散聚的練習,慢慢就會形成中丹田全部都是空的,一接手就將別人的勁全部拿到自己的中丹田,同時再打出去,這就是丹田上的開合相寓,也是所謂「誠於中,形於外,達四維」的其中一種體現。(合:用一條內勁的線化解別人的來力或來勁;開:用一條內勁的線將自己的內勁發出去。)
29上下相隨:太極拳是內家拳,主要練的是神、意、氣、勢,所以體會上下相隨的原則,同樣也要從內勁的走勢方面去理解,也就是上面的內勁和下面的內勁兩者之間總的走向是相隨的,當上面的內勁往下走的時候,下面的內勁總是往上行,反過來也是一樣,這就是內在方面的上下相隨,拳論上所說:「意氣君來骨肉臣」就是說:「外形的動作必須聽從內意的指揮」。再往深一層去理解,所謂上下,只是人為的觀念,練功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理解,沒有上也沒有下,或者說上就是下,下就是上,這才是真正的上下相隨,不過真正的上下相隨功夫還在於修心。
30快慢相間:從某種意義上講,快慢相間指的是我們練拳時,拳架手法上走得很慢,但裡面的氣勢走得很快,是外形和內勁的快慢相間;但是真正的快慢相間主要還是內在氣勢的快慢變化,亦即我們要在控制一個主旋律的內勁的同時,又要能控制其他的內勁,這些內勁的養、蓄、運、使有節奏的變化,有時候是某一種內勁走得快,另一種內勁走得慢,但是,根據情況的變化,這種主次關係、節奏的快慢也隨著產生變化。
31虛實相伴:「接手半邊空」就是一與別人接手,就要將與別人的接觸部位虛空掉,同時立即將自己的內勁打向對方。「肘空一大片」就是當對方的手抓住我的前臂時,我要將別人摸著我的地方變成虛,同時肘部放鬆虛空,這樣對方就會感覺他的勁或力落在一片虛空之中而無法產生作用,自己則在這一虛一空中發出肘內勁,威力強大。在太極拳的練習中,就要體會身體處處開關展竅,節節鬆開,虛空到沒有身體的存在,同時在精神方面,同樣必須做到心中虛極靜篤,空空洞洞,一塵不染,萬緣不著;而在身外,又必須與虛空合為一體,先天一氣,即由此虛空之中產生,從虛空出,亦從虛空入。太極拳的內勁亦是如此,沒有虛空就沒有內勁,有了內勁更為虛空,這才是太極拳的「由虛空尋有力之真實」,也就是「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得無限力」,這無限力就是虛空處產生的有力之真實,省力之處卻得到無限之力,求得無限力的地方卻是最省力氣的地方;這也就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相伴,虛實同源。虛而又虛,空而又空,空空洞洞,了然無物。太極拳真正做到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相伴,虛實同源,實際上就是「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的階段,也就是煉神還虛的階段,到此時就不難體會「虛靜無主,虛無不受,靜無不待,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的階段。
32太極修煉四步功:1練體以固精:使筋骨增加彈力,關節增強活力,骨骼使其堅實,精髓充滿。2練精以化氣:即是行功養氣之功夫,使其飽滿之精髓,化成充實之中氣。3練氣以化神:即是養氣藏神之功夫,在練得氣足精滿之後,再朝夕鍛煉下去,即會發現神明的靈智。4練神以還虛:即是在靜極默篤之後養虛靈之功夫;也就是在練出神明靈智之後,又將它藏之於內心骨骼之中,含而不露;從表面上看,似乎什麼也沒有,然而實際上,它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無所不為,無所不然的,如同絹裹明珠,光澤內藏,能普照一切。太極拳練到一定的階段,沒有虛懷若谷的胸襟和恬淡的修養,功夫要更上一層樓是相當困難的,曾國藩說:「人必虛中,不著一物,而後能真實無妄。」也就是只有坦坦蕩蕩,人我不分,不著一物,方能真實無妄。
33方圓相生:以內勁的形成和運用來看太極拳的方圓關係,所謂的出圓成方、化方為圓、方圓相生,是指太極拳是圓的,處處有圓;太極拳是方的,定點有方。比如說我們用內勁所散發的肩、腰、胯三道氣圈,從外形上是完全看不出來的,無形無象,但這三道氣圈是實實在在的,是能夠化人也能夠打人的,我們與人接手時,外形沒有任何變化,但可以用一道氣圈化發對手,也可以用三道氣圈化發對手,這才是真正的太極拳的圓,也才是真正的化方為圓;古典拳論上談到:「夫圓者出入,方者進退,隨方就圓之往來也。」這是指有圓就會有圓心,有圓心就會有方,就會產生方與圓的位置變化;方轉化為圓,圓轉化為方,即是所謂往來,往來無窮謂之通,太極拳要練鬆、散、通、空,通的是什麼?就是往來無窮,就是任何時候都能得心應手地出圓成方,化方為圓,方圓相生。(楊少侯:發勁要直,化勁要圓,化之不盡,發之不遠。)
34內外相融:真正的內外相融,是無內無外,無物無我,是我們這個臭皮囊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這就是莊子所說的:「至大無外,至小無內」,而不僅僅是我們自身性靈的修煉、功夫的修煉。三道氣圈就已經有內外相合的功夫,但是我們還有身,要做到無身,到了全身空透的階段,就是全無身體邊緣的感覺,內氣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都能暢通無阻;所以真正的內外相融,是內與外完全沒有界限,才叫相融,內與外合而為一;真正到了內外相融的階段,是別人無論怎樣摸你,攻擊你,都讓別人感覺到是一個虛空的存在,要摸摸不著,要攻擊攻擊不上,但內外之間的種種變化,卻又是完全為你所控制。太極拳講內外相融,還有一個自己和對手融為一體的問題。太極拳練功到了一定的階段,會產生沒有敵我意識現象,我就是敵,敵就是我,我和對手是融為一體的,自己的變化必須影響到對手的變化,自身的內在氣勢所產生的運動變化可以控制身體周圍的變化,這樣人家一接觸你就好像掉到深淵裡,這就是將外面的東西拿進來,裡面的東西同時鬆出去,這就是內外相融,也就是道家所說的,精氣聚集到了「內得」的程度,就能「博氣如神,萬物備存」,從而「遍知天下,窮於四極」。
35呼吸溝通內與外:太極拳的呼吸,在內勁的培養中扮演的是橐龠的作用,也就是內與外之間的風箱作用,太極拳講內氣鼓蕩,就是要靠呼吸去鼓蕩,所謂「呼吸通靈,周身無間」,是需要內勁達到相當程度才能體會的境界。(橐龠是指人的肺與丹田之間猶似存在虛空一管,上系於肺,下通丹田,此橐龠相通上下,連接臍帶,從生母呼吸受氣,那時胎兒之氣通生母之氣;到了十月胎圓,嬰兒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呼吸即上連口鼻,變為肺呼吸,橐龠管失去作用,逐漸迷塞了,太極拳的修煉就是要重新接通橐龠,接通後天之氣與先天之氣)
36大小相含:太極就是至大至極、往來無窮之意,太極拳講大,主要是指神意氣的中和變化所產生內勁的勢的變化,也是心性功夫的體現,即孟子所謂的「至大至剛,沛然於天地之間」的那種浩然之氣;講小,則小到全身上下任何一個點都是太極點,都能分虛實,也就是與人接觸時任何一個接觸點都必須虛化成空點,讓人什麼也摸不著,這還是太極拳小中寓大一面的體現,而點點俱打,就是任何一個接觸點都能打人,這就是大小相含了。
37練太極拳是走大架還是走小架,完全是根據功法進度的需要,練大架時同樣要注意神意氣的內斂,練小架時同樣要注意神意氣的散放,這就是要將神意氣團聚圓融,練到周身一家的「縝密」地步,所謂:「先求開展,後求緊湊,然後臻於縝密矣」,到了得心應手的階段,一舉手一投足皆能不勉而中,完全符合太極拳的各種規矩要求,既有大架的舒展與大方氣勢,又有內勁的飽滿與緊密,到那時,也就根本不會去分什麼大架小架的問題。
38練習太極拳內在的修為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覺得自己對自己的發現會越來越多,你會覺得自己對自己越來越不了解,你到後來身體任何一個點上都要產生陰陽的變化,不管接到什麼地方,一接就在那裡打,在腿上也是一樣,任何一個地方都要產生陰陽變化,這就是太極拳的知己之功。
39傳統經典拳論口訣:雙環一套十字生,十字周邊皆弧形,唯有當中是實點,還要圍繞點邊行。亂環術法最難通,上下相隨妙無窮,陷敵深入亂環內,四兩千斤著法成,手腳齊進橫豎找,掌中亂環落不空,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
40進入內功修煉階段,即所謂懂勁階段,重視的是神意氣的培養,是神意氣的協調統一,這時所修煉的內勁無形、無跡、無聲,隱藏於內,運行於外,內勁不僅要突破招法的局限,也要突破身體的束縛;到這個階段,太極拳的所謂虛實轉換,陰陽變化,已完全不是肉眼所能觀察,同一動作可以分別打出掤履擠按採捩肘靠八種不同內勁。但是再高一個層次,則可明白太極八法、八勁,為什麼又稱太極八勢,因為,掤履擠按採捩肘靠,都是太極拳修煉者由太極內功心法修煉出的所謂內勁催動下產生的八種態勢,這八種態勢,在太極狀態下隨時產生陰陽變化,所謂「陰陽接,變化生。」變化一起,虛實立分,內勁圓融之下,太極八勁任意組合,任意轉換,到如此階段,「妙手一揮一太極」的神奇境界已然可現。
太極拳著著勢勢,均體現了太極拳的陰陽雙魚變化,到這個階段也就根本沒有所謂內外、上下、前後、左右,六合八方、東西南北中任我內勁馳騁,所有的對立,都消融在內勁於自己身體內的自由流動,與神意氣的滲透侵襲之中,所謂「成法非法,心融於法,法匯於心,其心無心,其法非法,此乃大法。」
詳全文 第四本太極開悟書-解守義「太極內功心法」教我的事-『無極門太極拳』網站的Blog-新浪部落 http://blog.sina.com.tw/jttaigi/article.php?pbgid=50649&entryid=597655
Orignal From: 《轉貼》第四本太極開悟書-解守義「太極內功心法」教我的事